經過多年發展,中國冷庫技術取得創新突破,氣調冷庫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。全球冷鏈聯盟上海代表處負責人表示,在四個新興市場國家中,中國已經達到了中等水平,但是,中國冷藏庫容量與發達國家相比,仍有不小差距。目前中國人均冷庫容量僅約0.1立方米,遠遠低于美國的0.36立方米和日本的0.33立方米。在冷庫占有率方面,美日兩國擁有的冷庫總量占到世界冷庫總量的約40%。
日本冷庫功能齊備,流程合理,全程實現無斷鏈。除有較高水平的技術和設施外,同時非常注重內部運行,通過集約化、高效化的冷鏈物流管理,確保安全營運,最大限度降低差錯率,提升企業品牌和信譽度。
據介紹,日本國土資源緊張,單層冷庫成本較大,目前冷庫大多為3~5層,層高5~7米。根據儲存商品和客戶的不同需求,冷庫各層的水溫設置不同,冷庫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較高。在制冷方式上,由于將在2020年實施“脫氟利昂”政策,日本將主要采用氨制冷及氨加二氧化碳制冷兩種方式,安全系數高。此外,日本冷庫十分注重節能,通過電腦實行自動控溫,通過減小冷風機功率、推廣新型保溫材料等手段達到節能目標。
中國冷庫在快速發展中暴露出諸多問題:規模普遍偏小;管理粗放;利用率低;制冷方式落后;能耗大(運行能耗一般占冷鏈物流企業總能耗的70%以上);斷鏈現象普遍;部分冷庫安裝不規范,監管不到安全隱患,這些方面中國冷鏈物流業確實應向美日等國家學習先進經驗。